他專注醫學事業20余載。
有一種人,
他砥礪前行做精做實一件事情。
有一群人,
他有"匠心"、"匠魂",
深深影響著他人。
這樣的人,
便為工匠。
工匠,國之重器。

周卓東,1974年出生,河池市人,從事醫學行業已經21年。在臨床工作中,他始終以一切以病人為中心,對患者高度負責。為了搶救病人,不怕臟累,只要有1%的希望,就盡到100%努力。2018年1月,一名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,突然心臟驟停,喪失意識,經過心肺復蘇及使用臨時起搏器進行搶救后,患者雖然心跳恢復,但仍處于昏迷狀態,無自主呼吸,靠呼吸機維持生命,病情極不穩定,隨時可能死亡!“患者心臟驟停后腦部缺血缺氧,腦死亡的幾率極高,是否要繼續搶救?”“即使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我們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救。”
面對大家的疑慮,周卓東毫不猶豫地說。為此,周卓東主動承擔風險,立即帶領心內科團隊為患者開辟綠色通道,讓患者一邊戴著呼吸機,一邊接受永久起搏器治療。奇跡出現,患者術后意識及自主呼吸先后恢復,經過精心治療,最后康復出院,未遺留下任何后遺癥。事后,參與救治的醫護人員回想起驚心動魄的搶救過程,仍心有余悸。大家說,戴著呼吸機接受永久起搏器手術,由于風險太高,在河池市還是首例,周卓東為了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,在危急關頭,不怕擔風險,不怕擔責任,終于把他從死亡邊緣搶救回來。
“不求聞達,但求救人,行醫一時,鞠躬扶傷,多少次,你讓‘生無可戀者’重現生命,多少次,你讓‘被判死刑者’起死回生,你初心不改,堅守一線不動搖,你傳送春風,勤灑甘霖潤故土,醫德生輝,點亮心靈!”這是周卓東在2017年獲“河池市最美醫生”的頒獎詞。

2015年參與的“冠心病介入診治的臨床應用觀察”科研課題,榮獲河池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,2017年獲“河池市最美醫生”,2018年獲得河池市第六批技術拔尖人才,2019年獲得河池市十百千人才榮譽。這些部分榮譽不止是醫學界對他工作的肯定,重要的是在這其中多少個病人因他起死回生,多少家庭的命運由此改寫。
我國由大國走向強國的道路中,有太多太多大國工匠的故事,讓我們感動,讓我們熱淚盈眶。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勤勤懇懇、努力鉆研,不斷創新,大顯身手。
壯哉復興夢,美哉勞動者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十四五”壯闊藍圖已經鋪就,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在開啟。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、工匠精神,再接再厲、一鼓作氣,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時代輝煌、鑄就新的歷史偉業。
讓我們向工匠們,致敬!
王成翼 攝影報道